内分泌

世界首例!干细胞逆转女性1型糖尿病

作者:医学论坛网 来源:医学论坛网 日期:2025-04-10
导读

         导语:糖尿病,这一困扰全球近半数人口的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治疗方法虽能缓解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治愈。然而,近年来干细胞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024年,一项突破性的研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报道了一位25岁女性通过干细胞移植成功逆转1型糖尿病(T1DM)的案例。这一成果不仅为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再生医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关键字:  糖尿病 

导语:糖尿病,这一困扰全球近半数人口的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治疗方法虽能缓解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治愈。然而,近年来干细胞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024年,一项突破性的研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报道了一位25岁女性通过干细胞移植成功逆转1型糖尿病(T1DM)的案例。这一成果不仅为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再生医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01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突破性进展

 

  首例成功案例:T1DM患者的新生

2024年,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报道了一位25岁女性通过干细胞移植成功逆转T1DM的案例。这位居住在中国天津的女性在接受移植后不到三个月便开始自行产生胰岛素,且在移植一年后依然保持稳定。她表示:“我现在可以吃糖了,我享受吃各种东西,尤其是火锅。”这一成果得到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加拿大埃德蒙顿阿尔伯塔大学的移植外科医生和研究员詹姆斯·沙皮罗(James Shapiro)评价说:“手术结果令人惊叹。他们完全逆转了患者的糖尿病,而患者之前需要大量胰岛素。”

 

这一研究由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家邓宏魁及其团队完成。他们从3名T1DM患者体内提取细胞,并将其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进而培养成3D胰岛细胞簇。2023年6月,研究人员将大约150万个胰岛细胞注入该女性的腹肌中,这一移植部位的选择便于通过磁共振成像监测细胞状态。移植后两个半月,该女性的胰岛素水平已足够维持正常生活,且血糖水平在98%以上的时间内保持在目标范围内。京都大学糖尿病研究员大谷大辅(Daisuke Yabe)表示:“如果这一成果能够推广到其他患者,那将是非常美好的。” 然而,这一成果仍需在更多患者中复制验证。迈阿密大学佛罗里达分校研究T1DM的内分泌学家杰伊·斯凯勒(Jay Skyler)希望看到该女性的细胞在未来五年内持续产生胰岛素,才能考虑其“治愈”。邓宏魁表示,其他两名参与者的治疗结果也“非常积极”,他们将在11月达到一年的观察期。此后,他计划将试验扩大到另外10至20名患者。

 

  技术创新:小分子诱导多能干细胞

邓宏魁团队在细胞重编程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对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近二十年前开发的重编程技术进行了改进。山中伸弥的方法是通过引入触发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而邓宏魁团队则采用小分子诱导细胞重编程。这种方法提供了对过程的更多控制,能够更精准地将细胞转化为所需的细胞类型。通过这一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将患者的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并进一步培养成胰岛细胞簇。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细胞转化的效率和安全性,还为未来大规模生产胰岛细胞提供了可能。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从患者体内提取细胞,然后通过小分子诱导使其进入多能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细胞具有分化为身体任何细胞类型的能力。随后,研究人员利用特定的培养条件和信号分子,引导这些多能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这些胰岛细胞在体外形成3D细胞簇,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后,被移植到患者体内。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干细胞技术的强大潜力,还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挑战与展望:免疫排斥与技术推广

尽管这一成果令人振奋,但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免疫排斥反应是移植治疗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尽管使用患者自身的细胞进行移植可以降低免疫排斥的风险,但对于T1DM患者来说,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会攻击胰岛细胞,仍存在移植细胞被攻击的可能。邓宏魁团队在案例中未能完全评估iPS细胞是否降低了移植排斥的风险,因为该女性患者此前已接受过肝脏移植,一直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未来的研究需要开发能够逃避自身免疫反应的细胞,以确保移植的成功率和长期稳定性。其次,使用患者自身细胞进行移植的程序难以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这一过程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许多研究团队开始尝试使用供体干细胞进行移植。例如,波士顿Vertex制药公司领导的一项试验中,12名T1DM患者接受了来自捐赠胚胎干细胞的胰岛细胞移植,并在移植后三个月开始产生胰岛素。另一项试验则将供体干细胞衍生的胰岛细胞置于保护装置中,移植到患者体内,以避免免疫系统攻击。这些尝试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02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其他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

除了T1DM,2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4月,中国上海的一组科学家报告称,他们成功将一名59岁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移植到其肝脏中。这些胰岛细胞同样来源于患者自身的重编程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已停止使用胰岛素。这一成果表明,干细胞治疗不仅对T1DM有效,也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T1DM不同,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干细胞治疗通过补充胰岛素分泌细胞,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治疗方案。

 

  干细胞来源与移植技术的多样化

目前,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涵盖了多种干细胞来源和技术。除了患者自身细胞和供体干细胞,研究人员还在探索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和胚胎干细胞(ES细胞)进行治疗。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但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问题。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开发新的移植技术和装置,以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和功能。例如,一些研究团队正在开发能够保护移植细胞免受免疫攻击的生物材料和装置,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更多选择。

 

03

干细胞技术的未来展望

 

  技术突破与创新

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更高效、更安全的细胞重编程技术和细胞分化方法。通过优化小分子诱导和基因编辑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干细胞的质量和功能。此外,新型生物材料和移植装置的研发将为干细胞移植提供更好的支持,降低免疫排斥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与推广

随着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干细胞治疗有望成为糖尿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需要在更多患者中验证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积累丰富的临床数据。其次,需要解决干细胞治疗的成本和可及性问题,使其能够惠及更多患者。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的建设,确保干细胞治疗的健康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合作。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干细胞技术的创新提供强大动力。例如,生物材料科学家可以开发新型的细胞载体和保护装置,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工程师可以设计更先进的移植设备和技术,实现精准移植。通过跨学科合作,有望突破干细胞治疗的瓶颈,推动其快速发展。

 

04

结语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突破性进展为全球数亿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从首例T1DM患者的成功治愈到2型糖尿病治疗的积极探索,从技术创新到临床应用的不断推进,干细胞技术正在逐步改变糖尿病治疗的格局。尽管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跨学科合作的深化,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未来充满希望。我们期待这一技术能够早日实现广泛应用,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真正的福音。

 

参考文献

SMRITI MALLAPATY. Nature,2024 Oct;634(8033):271-272.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